浅谈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方案与实施
2011/12/21 10:45:00 rfid世界网 关键字: 浏览量:1611
(1)历史气象数据整理
A.地形原则
对于具有垭口、长大桥梁、隧道口、高路基等典型地形地貌的路段,根据气象站的历史风速资料分析两年一遇的瞬时最大风速,再通过风速原则确定布点。
B.风速原则
危险地段:两年一遇的最大瞬时风速大于30m/s;
控制地段:两年一遇的最大瞬时风速大于20m/s小于30m/s;
一般地段:两年一遇的最大瞬时风速小于20m/s;
在系统设计布点时,危险地段、控制地段需要实时观测风速风向。
C.监测点数量和位置原则
在危险地段和控制地段设置监测点时,应根据地形确定布点的具体位置和数量,设置依据如下。
垭口:中心必须设置监测点,长度大于800m的垭口根据地形情况适当增设。
桥梁:长度小于3km的桥梁,布设1个监测点;长度大于3km,且小于5km的桥梁,则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布设1~2个监测点;长度大于5km,且小于15km的桥梁,布设3个监测点。桥中必须设置监测点。
高路堤:高路堤的布点原则参照桥梁的布点原则。
一般地段:除危险地段和控制地段之外,当一般地段连续长度超过15公里,应布置监测点。
(2)布点过程
根据线路平、纵断面图和桥梁、隧道特征资料,结合风监测布点原则进行布设。
首先参考平面图,再根据现场勘查情况。如,平面图上特大桥附近地势变化比较平缓,桥的中间是一条河道,四周比较开阔;现场实际观察,周围遮挡物较少,适宜设置风监测点。
(3)布点方案
通过现场考察、计算并结合布点原则得出线路风监测点的布点方案。风速风向计设于线路的迎风侧,一般安装于接触网杆上;风速风向计距轨面高度4-4.5m。
雨量计布置
系统在年降水量大于200mm的地区设置雨量计。雨量计布设基本原则如下:
(1)雨量计原则上设于路基区段,以及设有防护网的隧道口。
(2)路基未设防水层时,雨量计的布设间距原则上按25km计算。
(3)路基设有防水层时,雨量计的布设间距原则上按30km计算。
(4)根据沿线地形、地貌以及地质、植被情况,合理增设雨量计。
实地勘察时应搜集当地工务部门的既有雨量数据作为参考。有条件时,雨量计与风速风向计同址安装于接触网杆上;单独设置时,雨量计可设于综合维修段(综合维修保养点)、工务车间、工务工区等处。
雪深计布置
在降雪较频繁地区需要根据气象台站的积雪深度统计数据,结合积雪深度与首列车限速要求设置雪深计。雪深计布设基本原则如下:
(1)雪深计的布设间距原则上按50km计算;
(2)雪深计一般设于综合维修段(综合维修保养点)、工务车间、工务工区等处平坦、开阔、且具有自然下垫面的地方;
(3)容易大风搬运造成积雪的深路堑要重点布置;
(4)历史积雪深度小于最小积雪报警阈值的地区一般不需要监测;
(5)历史上经常出现积雪深度20cm以上的地区必须考虑积雪监测;
(6)布点应考虑铁路沿线的供电和通信;
(7)为方便与道岔融雪设备的联动,可考虑设置在道岔区段附近。
地震监测点与强震仪布置
地震监测点基本布设原则如下:
(1)地震动加速度0.1g及以上地区设地震监测点;
(2)地震监测点的布设间距一般不大于20km;
(3)地震监测点设于沿线的牵引变电所、AT所、分区所、开闭所内;
(4)每个地震监测点设2套地震仪,2套地震仪的间距一般不小于40m。